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動實踐,在新時代新征程中,青海農擔公司緊跟國家政策導向,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、省委金融工作會議重要部署,不斷優(yōu)化與創(chuàng)新服務模式,持續(xù)探索和實踐訴訟糾紛多元化解新路徑,將政策性擔?;菝窭翊胧┞涞綄嵦帯?/span>
以“楓橋經驗”為引領,打造融資擔保服務新標桿。近年來,隨著信貸擔保業(yè)務的快速推進,借款糾紛案件數量逐年增加。為和諧解決公司與經營主體追償糾紛問題,有效提升矛盾糾紛化解
時效,2022年,青海農擔公司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(簡稱“農擔調委會”),將人民調解機制引入農擔追償,使“立案難、執(zhí)行難、追償難”等問題得到一定緩解。截至2025年4月,“農擔調委會”累計受理追償權糾紛案件14件,成功收回63萬元。為更好發(fā)揮人民調解職能作用,“農擔調委會”協助省融資擔保行業(yè)協會成立青海省融資擔保行業(yè)協會人民調解調委會(簡稱“協會調委會”),兩個調委會協調推進,工作成效明顯。近期,青海農擔公司湟中分公司某擔保項目陷入追償權糾紛,由于債務主體情況復雜,通過訴訟程序解決耗時漫長,勢必增加訴訟成本與維權風險。基于案件特殊性,“協會調委會”介入調解成為化解糾紛的優(yōu)選方案。調解過程中,調委會通過說服、疏導等辦法,有效“止爭解紛”,最終雙方在自愿、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,成功收回部分代償款。對于債務主體來說,暢通其訴求表達、利益協調、權益保障渠道,矛盾糾紛化解更有“溫度”,并獲得了相對寬松的還款安排,緩解了資金壓力。調委會的成功實踐,為全省融資擔保行業(yè)提供了寶貴的糾紛化解經驗借鑒,推動了行業(yè)內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與創(chuàng)新,在我省融資擔保行業(yè)內樹立了良好典范,其工作成果得到了全國農擔體系的認可,成為堅持和發(fā)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具體實踐。
深化“法擔”溝通協調機制,助力借貸糾紛高效化解。調委會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,通過“調解先行、訴訟斷后”的追償方式,積極化解追償矛盾糾紛,既幫助債務主體不浪費時間、不涉訴,避免了繁瑣訴訟帶來的負面影響,同時幫助司法部門節(jié)約了訴訟資源,防止糾紛進一步激化,有效破解了政策性擔保追償工作的難點、痛點。調委會積極與各地法院、司法機構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,調解過程中保持密切溝通,遇到法律適用等疑難問題,及時尋求專業(yè)精準指導。同時,雙方建立信息共享和協調機制,及時反饋案件信息,為后續(xù)調解提供了有力參考。2023年6月,“農擔調委會”與西寧市城北區(qū)法院立案庭就訴調對接工作站的成立達成一致,著力推動多元互動訴前調解網絡及訴調對接大格局的構建。2023 年7月,“農擔調委會”作為德令哈市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組織正式掛牌入駐,正式構建起“訴前調解+司法確認”的創(chuàng)新多元解紛模式。目前,“農擔調委會”已成功被13家法院納入調解組織名錄,“協會調委會”正與部分法院積極開展調解組織賬號申請及入庫工作。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,案件流轉效率顯著提升,平均調解周期已從90天大幅壓縮至30天。
探索多元化調解模式,切實發(fā)揮“第一道防線”作用。“一部手機,一個小程序,相隔數百公里的擔保公司與債務主體即可實現線上調解,使調解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,調解成本得到降低”。在調解工作中,調委會積極打破地域限制,創(chuàng)新搭建線上聯合應用調解平臺,通過“線上+線下”雙軌調解模式,實現差異化精準處理。矛盾糾紛受理后,調委會工作人員可及時與債務主體取得聯系,借助線上平臺組織調解會議,雙方實時展示證據、充分闡述觀點,極大程度提升了調解效率。對于部分不適合線上調解、或有線下調解需求的案件,調委會及時選派經驗豐富的調解員赴現場調解,同時將普法宣傳作為前置關口,積極宣傳行業(yè)法律法規(guī)、相應政策等,有效促成雙方達成調解。調委會不斷強化“能調盡調”意識,持續(xù)推進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走深走實,積極與司法局、行業(yè)協會、金融機構等多部門聯合建立協同機制,共享矛盾糾紛信息,不斷提升公眾對調解的認知度,為廣大經營主體提供多途徑、多層次的金融糾紛解決渠道,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,幫助提高了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|
|